冲击波疗法:肩袖损伤术后治疗的新选择
冲击波疗法:肩袖损伤术后治疗的新选择
肩关节是人体非常重要的关节,连接着上肢与躯干,在上肢运动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肩关节决定了整个上肢的活动范围和活动的空间精确度。而肩袖肌群作为肩关节空间位置精确控制的主要动力因素之一,对肩关节的功能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肩袖损伤会使肩关节产生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并伴有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
肩袖损伤是因上肢突然牵拉或长期慢性劳损所导致的常见病症。患者常表现为肩部前方或外侧的疼痛,伴随肩关节活动受限及肩部肌肉无力。对于非手术治疗无效的肩袖损伤,手术修复是必要的治疗手段。然而,术后肌肉萎缩可能导致肩部肌肉力量不平衡,进而影响肩关节功能。因此,术后康复训练显得尤为重要。常规康复训练包括多种肩部动作,如屈伸、旋转等,旨在帮助患者逐步恢复肩关节功能,以适应日常生活和工作。然而,部分患者因惧怕疼痛而拒绝按计划训练,这可能延长康复时间并影响康复效果。体外冲击波治疗能刺激机体局部细胞因子释放,有效促进受损的肩袖组织修复,同时缓解疼痛。冯金凤等为探讨肩袖损伤术后患者接受体外冲击波治疗的效果,具体研究如下。
患者术后使用吊带固定使肩关节处于休息位,制动2~3周。对照组患者接受康复训练,(1)术后4周内:①钟摆运动。患者身体前倾且患肢自然下垂,在无痛或微痛的范围内摆动患肢,10min/次,3次/d;②被动活动。辅助患者取仰卧位,患侧肘关节屈曲90°,缓慢向外旋转或向前抬起,以患者未感受疼痛为宜,10min/次,3次/d;③肌肉等长收缩训练。辅助患者取站立位,患肢紧贴身体,进行收缩三角肌训练,15min/次,3次/d。(2)术后4~6周:①活动度训练。患侧手臂进行前屈、外旋、外展运动,20min/次,1次/d。②肌肉力量训练。患者手持哑铃,进行三角肌和冈上肌的前屈、外展、外旋等方向抗阻运动,15min/次,1次/d。(3)术后7~8周:①主动活动。患者进行肩关节前屈、外展、内旋和外旋活动,应逐渐接近正常活动范围,15min/次,3次/d。②抗阻训练。患者使用更重的哑铃或弹力带进行肩袖肌肉的抗阻训练,15min/次,3次/d。
在上述基础上接受体外冲击波治疗。辅助患者取坐位,暴露肩部,清洁皮肤,触诊并在体表标记压痛点,涂抹耦合剂,设置体外冲击波治疗仪参数:能量密度、压力、冲击次数、频率分别为0.08~0.28MJ/mm2、2.6Bar(1Bar=100kPa)、2000次、10Hz,冲击标记点300次;将肩关节调整至外旋、内旋的受限位置,对关节前侧、后方的软组织区域均进行500次冲击;每次治疗共冲击2000次,剩余冲击次数则平均分配于上斜方肌压痛感区域、肩胛下肌的肌腱损伤区域及前、中、后三角肌区域,1次/周。两组患者均治疗2个月。
冯金凤等临床试验发现,在康复训练基础上结合体外冲击波治疗患者前屈、后伸、内旋、外旋活动度均大于康复训练患者。这一研究结果表明,体外冲击波产生的机械效应可以引起机体细胞发生变化,改善局部的新陈代谢,有助于促进损伤肌腱的再生,还可调节炎症因子,减轻局部炎症反应,增强免疫调节,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疼痛,提高肩关节活动度,缓解肩关节功能障碍,加快肩关节功能恢复,进而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升生活质量。
体外冲击波的高能量作用于组织时会产生机械应力,并直接作用于细胞表面的受体和离子通道,从而使细胞膜上的机械敏感性离子通道打开,引起细胞内离子浓度的改变,从而刺激转化生长因子-β的释放;同时,体外冲击波可促进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有助于修复受损的肌腱、肌肉等组织,联合康复训练,提高肩部周围肌肉力量,有助于增大患者的肩关节活动范围。
——文献节选:冯金凤,黄炳杰.体外冲击波治疗对肩袖损伤术后患者肩关节功能障碍的作用[J].
【免责声明】文章目的是提供一般的健康信息,不能代替任何个人的医学诊断和治疗。个人的医学问题,请向医生咨询与讨论。文章内的配图仅为示意图,且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温馨提示:点击下方图片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