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等离子髓核成形术联合盘内臭氧注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对照研究
低温等离子髓核成形术联合盘内臭氧注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对照研究
项廷淼 殷世武 卞路 王溢文
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合肥医院)介入血管疼痛科
目的:探讨低温等离子髓核成形术联合盘内臭氧注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18年5月至2021年9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介入血管疼痛科治疗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25例,其中行单纯低温等离子髓核成形术11例(A组),行等离子联合盘内臭氧注射治疗14例(B组)。记录两组术前、术后1周和1、3、6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和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评分;术后6个月依据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A组患者术前VAS评分为(6.36±0.92)分,B组患者术前VAS评分为(6.57±0.85)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B组术后1周和1、3、6个月的VAS评分分别为(2.43±0.51)、(1.71±0.61)、(1.36±0.49)、(1.29±0.47),均低于A组的(2.91±0.54)、(2.45±0.52)、(2.09±0.3)、(1.82±0.6)分(均P<0.05)。术前,A组患者症状评分(8.91±0.94)分,B组(8.57±1.22)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症状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B组术后1周和1、3、6个月的症状评分分别为(14.07±1.07)、(14.93±0.73)、(15.5±1.09)、(15.93±0.61)分,均高于A组的(13.18±0.75)、(14.09±0.94)、(14.54±1.08)、(15.36±0.6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末次随访时B组整体优良率为92.9%,A组为81.8%。两组均未发生术后并发症。
结论:低温等离子髓核成形术联合盘内臭氧注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更佳,且简便安全。
关键词:低温等离子;髓核成形术;臭氧;神经根型颈椎病
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是临床中多见的颈椎病类型,以颈肩部、上肢及指尖疼痛、麻木等为主要表现。研究表明低温等离子髓核成形术及臭氧注射均是CSR的有效治疗方法。本研究采用低温等离子髓核成形术联合盘内臭氧注射治疗CSR效果较好,汇报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5月至2021年9月在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介入血管疼痛科诊治的CSR患者25例。行单纯低温等离子髓核成形术的患者11例(A组),年龄29~75岁,病程1~60个月;行低温等离子髓核成形术联合盘内臭氧注射治疗的患者14例(B组),年龄34~66岁,病程0.5~72个月。诊断参照CSR规范化诊疗专家共识(2015年版):(1)颈肩、手臂疼痛,伴或不伴有感觉异常、肌力下降、深反射异常;(2)X线、CT检查显示颈椎退行性改变,MRI显示神经根受压。
纳入标准:(1)符合上述诊断标准;(2)影像学提示单纯椎间盘突出,纤维环未破裂、髓核未游离;(3)经4~6周保守治疗效果甚微或初诊时症状较重,对生活影响较大。排除标准:(1)合并代谢性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精神障碍、严重感染、心理障碍者;(2)有严重椎管或神经根管骨性狭窄、后纵韧带和(或)纤维环钙化和(或)骨化者;(3)脊髓受压,出现椎体束征者;(4)有颈部开放手术史者;(5)责任节段椎间隙高度丢失超过75%(与相邻节段比较)、间盘变性严重给穿刺造成困难者。
1.2 手术方法
以C5/6间隙左侧症状为例:完善手术相关准备,患者仰卧于DSA检查床上,颈部垫枕,持续监测生命体征。颈部置体表定位仪后DSA透视定位C5/6间隙右侧(采用对侧入路),并做标记。颈部穿刺术区严格消毒、铺手术单,穿刺部位用0.5%利多卡因3mL行局部浸润麻醉,左手指蹼体表触摸右侧颈动脉并推移且指尖抵住骨性椎体,右手持穿刺针沿定位线穿刺进针,感到落空感后再进针1.5cm,DSA透视,正侧位下见针尖位于C5/6盘内近左侧神经根附近,拔出针芯。将射频刀头经穿刺针置入C5/6盘内,使用1档进行测试,患者左上肢无跳动、触电感,启动消融键同时顺时针旋转射频刀头180°约20s,逆时针旋转射频刀头180°,启动皱缩键约20s,依次启动消融键及皱缩键治疗两个周期,治疗过程中患者无异常不适,分别使用2档及3档重复1档顺序进行治疗。治疗完毕嘱患者行耸肩及活动左上肢,左上肢疼痛完全缓解,无头痛、头晕,无呼吸困难等异常不适,拔出穿刺针并按压15min后加压包扎并置沙袋压迫,置颈托固定后返病房。嘱患者颈托保护下绝对卧床,24h内进食流质饮食,给予止血、脱水及营养神经等对症支持治疗。
臭氧注射:从臭氧机内抽取臭氧(浓度45mg/L)5mL,推出注射器前端部分臭氧,于上述射频完全结束后顺穿刺针向盘内注入,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注射完毕后拔出穿刺针。
1.3 观察指标
1.3.1 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
患者评估自我疼痛感觉后画线,以示疼痛程度。0代表无痛;1~3为轻度疼痛;4~6为中度疼痛;7~10为重度疼痛。分别记录治疗前、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的评分。
1.3.2 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评分
该量表采用20分法,分别从患者症状(9分)、工作生活能力(3分)和体征(8分)三个方面观察,分数越高表明病情越轻,对工作及生活的影响越小,由医生询问患者及体格检查后进行填写。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进行评价并记录。
1.3.3 临床疗效评估
参照Macnab疗效评定方式评定末次随访的临床疗效,优:患者症状体征完全消失,恢复正常的生活工作能力;良:主要症状和体征消失,能从事原工作,无需继续治疗;可:症状较术前改善,影响工作和生活,仍需继续治疗;差:症状体征均无改善甚至加重。计算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的优良率:(优+良)人数/总人数×100%。
1.3.4 手术安全性
对治疗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出血、术区感染等情况进行记录。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符合方差齐性的组内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影像上椎间盘突出位置及症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2 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术前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较前明显改善(P<0.01)。组间比较,B组术后各时间点的VAS分值均较A组低(P<0.05),见表2。
表 2 两组患者 VAS 评分比较(分,`x±s)
2.3 两组患者症状量表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术前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症状评分均明显提高(P<0.01)。组间比较,B组术后各时间点的症状评分均高于A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症状评分比较(分,`x±s)
2.4 两组患者整体疗效对比
末次随访时A组患者整体治疗优良率为81.8%,B组为9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903,P=0.637),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例)
2.5 安全性
治疗中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脊髓损伤、出血、术区感染等并发症。术后个别出现症状者给予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物等治疗。
CSR主要临床表现为根性疼痛,疼痛产生的机制主要包括机械压迫、生物化学和致痛性炎症物质刺激等。因此治疗的关键是解除局部压迫、清除炎症,从而获得症状的缓解。低温等离子髓核成形术作为一种微创介入方式,是通过对髓核的消融,减小髓核体积,降低盘内压力,突出的髓核得以回缩,缓解对神经根的刺激,以消除症状。有研究显示,低温等离子髓核成形术治疗CSR的有效率为80%左右,与本研究结果较为相近。臭氧可以氧化分解髓核中的蛋白多糖成分,使突出的髓核回缩,减轻神经根受压引起的疼痛,但其最主要的功能是抑制局部炎症反应,减轻神经根与周围组织粘连及水肿,减轻缺氧症状从而缓解疼痛。文献表明,臭氧注射治疗椎间盘疾患的有效率为55%~70%。
本研究将低温等离子髓核成形术与盘内臭氧注射进行联合使用,发现联合治疗的患者术后症状改善较显著,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第一,低温等离子的消融模式是将射频能量作用于双极射频等离子刀头,使其周围形成低温钠离子薄层,可以离断髓核细胞中的分子键,使髓核组织裂解成N2和O2排出,消融髓核组织;而臭氧同样可氧化髓核内的大分子聚合物,缩小髓核体积,与低温等离子协同作用,减轻或消除突出物对神经根的压迫与刺激,提升疗效;第二,低温等离子的切割模式能在髓核内部切开多个槽道,便于臭氧在盘内扩散并与髓核组织充分接触,使髓核裂解的更彻底;两者联合使用理论上具有双重消融的作用,治疗效果较单纯低温等离子显著;第三,除了突出物对神经根造成的机械压迫外,炎性肉芽组织及其局部释放的炎性因子对外源性神经末梢的刺激同样是诱发疼痛的机制;而臭氧具有极强的氧化能力,可以释放拮抗炎症反应的免疫因子,更加彻底地消除局部炎症,缓解疼痛。
本研究结果显示,单纯行低温等离子治疗术后6个月的整体的优良率为81.8%,联合治疗组为92.9%,无明显差异,可能与样本量较少有关。该方法操作容易,在增加疗效的同时,并未增加患者的创伤,且联合治疗术后未出现任何手术相关并发症,说明该方法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低温等离子消融术联合盘内臭氧注射治疗CSR的疗效优于单纯低温等离子髓核成形术,且操作方法简便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本文摘自《介入放射学杂志》2023年4月第32卷第4期
臭氧也俗称三氧,是氧的同素异形体,分子O3,分子量48,是地球大气中的一种微量气体,在常温常压下,稳定性极差,可自行分解为氧气,分解周期为25分钟左右。在常温下,臭氧是一种天蓝色腥臭味气体,液态呈深蓝色,固态呈紫黑色。它存在于大气当中,自1840年德国化学家舍拜恩在电解稀硫酸时发现了以后,就陆续被广泛的应用于公共卫生及医疗卫生等领域。
【免责声明】文章目的是提供一般的健康信息,不能代替任何个人的医学诊断和治疗。个人的医学问题,请向医生咨询与讨论。文章内的配图仅为示意图,且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山东前沿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概况
温馨提示:点击下方图片查看详情。
售后电话:18678190110
网站:www.zamt.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