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臭氧治疗仪_三氧治疗仪_内热式针灸治疗仪_内热针治疗仪-山东前沿医疗

网站首页 > 技术支持 > 内热针应用

内热针疗法治疗枕下肌群综合征的效果观察

内热针疗法治疗枕下肌群综合征的效果观察

肖倩1,洪烁榕2,户红卿1(1.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医院; 2.漳浦锐光医院

摘 要

目的:探究内热针疗法治疗枕下肌群综合征的效果观察。

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该院就诊的80例枕下肌群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研究组采用内热针疗法,对照组采用常规中医治疗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及治疗后2个月随访的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及治疗后2个月随访的疗效评价。

结果:治疗前,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后2个月随访,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97.50%,高于对照组的8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枕下肌群综合征患者采用内热针疗法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疗效,缓解患者的枕下肌群的疼痛。

关键词:枕下肌群综合征;内热针疗法;VAS评分;效果观察

u=1475306525,1046693204&fm=253&app=138&f=JPEG.jpg

枕下肌群综合征是指因患者长期久坐低头不当姿势等因素,导致枕下肌群劳损而引起的一组临床症候群,主要表现为颈椎上部疼痛僵硬、低头或转头活动受限、头痛、头晕、耳鸣、眼胀、视物模糊、睡眠障碍等。随着智能电子产品的普及,现代人类对其过度依赖,长期的伏案低头,给枕下肌群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使得该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该病临床多采用针灸、针刀、推拿等疗法治疗,疗效不一,各有千秋,针对于此,需要探索疗效更加优良的治疗方法。本研究选取该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80例枕下肌群综合征患者为对象,探讨运用内热针疗法治疗枕下肌群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80例枕下肌群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枕部、上颈部疼痛不适,疼痛可间歇性地放射至头顶、颞部、耳区及眼眶。(2)常伴随头晕、耳鸣、眼胀、视物模糊等相关症状,其程度与颈部活动有关。(3)颈部屈伸旋转和左右侧屈活动受限。(4)枕下三角肌群有明显压痛,且颈部肌肉紧张、拘挛。(5)拍颈椎X 线片和CT,大致显示上颈椎段失稳、生理曲度改变。(6)研究对象理解本病及相关诊疗过程,并自愿接受内热针治疗,且依从性高。排除标准:(1)颈椎占位、骨结核、脊髓炎、寰枢关节半脱位及严重骨质疏松症继发的枕下肌群综合征。(2)凝血机制异常者。(3)患有糖尿病且血糖控制不佳,皮肤破溃不容易愈合者。(4)施术部位有感染、肌肉坏死,或在深部有脓肿者。(5)妊娠、月经期或产后的妇女。本研究经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本研究采用随机试验设计。使用随机数表法,将随机数字装入密闭信封中,患者随机抽取信封,按1、3、5……差数列分到研究组,2、4、6……差数列分到对照组,各40例,研究组男18例,女22例;年龄25~67岁,平均年龄(45.50±10.40)岁;平均病程(5.55±2.82)个月。对照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21~66岁,平均年龄(41.22±11.35)岁;平均病程(5.48±2.99)个月。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研究组

患者取俯卧低头位,医者用龙胆紫定点笔对各个布针点进行标记,头夹肌与胸锁乳突肌止点交织处左右定1点;头上、下斜肌止点处定1点;头后大直肌、小直肌止点各定1点;左右各8点,各布点往下间隔1cm,重复一排,共计16点。医者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予标记的布针点碘伏常规消毒3遍,使用麻醉剂助推器进行布针点无痛局麻后,予行内热针(直径0.7mm的内热针针具)针刺,进针透皮后,针尖立即向头侧倾斜45°,经过皮下软组织及深层筋膜、肌肉层,最后直达骨膜附着处,此时患者能明显感觉布针部位酸胀感即可。布针完成后,予针柄连接内热针治疗仪,设定42℃恒温加热,时间为20min,治疗结束后,拔出全部内热针后,局部按压止血3min后,碘伏消毒1遍后用无菌敷料外贴,嘱患者保持伤口清洁干燥24h忌水,以免感染。1周治疗1次,2次为1疗程。

1.2.2 对照组

参照王启才主编的《针灸治疗学》进行选穴,取穴:颈夹脊穴、风池、风府、天柱、哑门、后溪、合谷。体表定位后使用消毒棉签蘸碘伏消毒,取用直径0.30mm、长40mm 的一次性无菌针灸针,穴位直刺1寸(风府穴针尖不可向上,以免刺入枕骨大孔,损伤延髓),得气后留针20min,隔5min使用平补平泻法行针1 次。隔日治疗1次,连续2周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在治疗2个疗程后结束,并观察其疗效。

1.3 观察指标

(1)疼痛程度: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后2个月随访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疼痛程度。该量表等级为:无痛为0 分;轻度疼痛,不影响睡眠为1~3分;中度疼痛,轻度影响睡眠为4~6分;重度疼痛,疼痛导致不能睡眠或从睡眠中痛醒为7~10分。

(2)临床疗效:于治疗后、治疗后2个月随访采用《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评估疗效。使用尼莫地平法进行计算:[(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治愈:症状和体征完全好转,VAS 评分减少≥80%,颈部活动受限恢复正常,枕下肌群无任何压痛点及放射痛。显效:症状和体征基本好转,VAS评分减少50%~79%,不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枕下肌群深触诊时才可发现少许压痛点。有效:症状部分好转,VAS评分减少20%~49%,颈部功能有所改善,枕下肌群自发性疼痛和放射痛暂时消失,但仍有部分残余的活动痛,如颈部低头转颈活动时仍有后枕部疼痛,枕下肌群压痛点减少,但不明显。无效:治疗后症状未有改善,VAS评分减少<20%。总有效率=(治愈+显效+好转)/总例数×100%。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x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2.1 两组VA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后2个月,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枕下肌群综合征患者VAS评分比较[`x±s,分]

1.jpg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2个月随访,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枕下肌群综合征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2.jpg

讨 论

由于颈枕部生理解剖结构较为复杂,颈椎病发病率日益升高,颈椎病症状多与枕下肌群功能紊乱问题相关,这类问题被统称为“枕下肌群综合征”,因此目前临床研究者大多将目光集中于对颈枕部肌群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其中,对颈枕部肌肉研究又多聚焦在“枕下肌群”这一范围。近年来有研究表明在枕下肌群的区域下存在着丰富的本体感受器,能调节颈项部的血液循环,传递本体感觉调整头颈部的正确姿势,从而有效监测硬脑膜的张力。研究表明,对于颈椎病患者,更应着重考虑枕下肌群受损,由于其常常导致局部肌肉张力过大,从而紊乱颈椎的本体感受信息,影响对站立和行走平衡方面的有效调控。因此,探索“枕下肌群”的奥秘,不单是要熟悉局部解剖学的研究方法,更是要深切剖析人体局部解构的孤立性和整体相关性。

从人体解剖而言,枕下肌群是头枕部软组织中体积较小、但肌肉形态最为复杂的一部分,在颈部活动中起关键作用。其分别由头后大直肌、头后小直肌、头上斜肌及头下斜肌组成。四对短小、发育强健的肌肉在枕骨下部围成了一个类似三角形的区域,称为“枕下三角”。根据解剖定位可详知四条肌腱的起止点及走向,头后大直肌位于枕下三角的内上方,其向下跳过寰椎后弓的后结节,起点附着于枢椎的棘突,向上呈发散状半扇型,止于枕骨下项线的外侧骨面,头后大直肌的运动解剖特点是同时具有旋转和后伸功能;头后小直肌是四条肌腱里最短小的一条,其走向近乎为垂直,向上起于枕骨大孔上缘下项线的内侧骨面,向下集中止于寰椎,故此肌腱仅通过寰枕关节,短小的头后小直肌属于头部后伸肌;头后大小直肌作用相仿,均可以使头部后伸,两组肌肉协同作用下,一侧肌肉收缩,则头转向对侧,双侧肌肉收缩则头向后仰。头上斜肌偏于枕下三角的外上方,其走行与头后小直肌大致平行,起于枕骨的后外部,止于前下方的寰椎的大横突上,运动解剖功能与头后小直肌一致,均为头部后伸肌,负责头部后伸功能;头下斜肌位于枕骨下角的内下方,其肌肉走行从外上的寰椎横突斜向内下的枢椎横突,仅连接于寰枢关节之间,是唯一不附着于颅骨的枕下肌,其也是枕下肌群最主要的旋转肌;与头大、小直肌协同运动相比,头上斜肌与头下斜肌协同运动的部分功能正好相反,即一侧肌肉收缩,则头转向同侧。将头上斜肌与头下斜肌用手术镊分别往内外侧翻开,暴露出枕下三角,可见丰富的神经、动脉、血管通过,其中最主要的是椎动脉、椎静脉丛、枕动脉和枕大神经等。枕下三角相关软组织外伤、劳损、炎性反应刺激,易致相关神经、动脉的压迫,尤其是枕大神经的压迫,进而引发对机械刺激的敏感性,患者遂出现枕部、上颈部等部位疼痛及放射痛、眩晕、头痛等相关症状,国外学者通过随机对照实验的研究表明,应用枕下肌群抑制技术,降低枕下肌群张力可大大缓解其对机械刺激的敏感性。

枕下三角除了枕下三角区域肌肉的功能紊乱造成枕下肌群综合征的问题,临床实践发现,枕下部的其他肌群也有着相关联系,例如头夹肌、胸锁乳突肌。头夹肌是颈部最主要的伸肌,是脊柱颈背肌的深层肌群,起于第3颈椎椎体至第4胸椎椎体的棘突、棘上韧带及项韧带下部,止于颞骨乳突后缘及枕骨上项线的外侧端。枕下三角功能紊乱常常导致头夹肌后伸功能继发性障碍,颈部屈伸、旋转活动受限。胸锁乳突肌位于颈阔肌深层,颈部的双侧,起于胸骨头和锁骨头,两头汇合向后上方走行,止于颞骨的乳突,枕小神经、耳大神经均大致浅出于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向上内和上外分散走行,在接近颅顶的区域,与枕小神经的外侧支重叠分布于颞部、额部、眼眶部,其余分支分布于耳廓,根据其独特的分布区域,枕下肌群能与邻近肌肉筋膜协同,精确的控制寰枕关节,从而优化对眼耳鼻的定位。又因为枕下肌群中含有大量张力感受器,尤其有利于感受协调眼球运动。因此当枕下肌群受损时,患者常感觉耳鸣、眼胀、视物模糊等。由此可见,枕下肌群的作用保持以寰椎为中点,向上和向下的邻近关节(即寰枕、寰枢关节)的稳定性和协调性,使上颈段的动态平衡得以维持,保障头部正常进行屈伸、旋转活动及伴随神经、动脉、血管走行通畅,因此枕下肌群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一旦长期过度的肌紧张导致枕下肌群受损,打破上颈段动态平衡,则易造成寰枕、寰枢关节的稳定性,导致相关小关节错位等继发性改变,引发一系列相关症状,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因此寻找合适且有效的治疗方法成为当代医务人员的重中之重。

目前临床上治疗枕下肌群综合征的手段多样,比如部分学者认为,利用干针可以改善生物力学等特点,将其针刺枕下肌群及其邻近肌肉可以治疗颈源性眩晕,效果良好。或者通过对枕下肌群的肌筋膜进行释放技术处理可减轻头颈部疼痛,并缓解其活动功能障碍等。本研究采用内热针进行治疗,内热针疗法是从软组织外科学创始人宣老擅长的银质针疗法演变发展而来,传统的银质针存在温度控制差,易烫伤皮肤等缺点,为规范治疗,防止感染,结合现代科技工艺,对银质针进行进一步改良后,发展为内热针。内热针针体制作材料为钛合金,针身内置电致热微细管芯,均匀受热,针身温度稳定,通过加热仪可方便进行温度控制,安全性大大提高。内热针疗法治疗枕下肌群综合征的作用机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1)缓解肌肉痉挛。通过对刺入头大小直肌、头上下斜肌等止点及邻近肌肉的内热针加热,使热量传导至症状相对应的软组织深层,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因肌肉过度紧张而产生的痉挛,从而降低相关软组织的肌张力,最终得以保持寰枕关节和寰枢关节的内部力学平衡。因此,患者经过治疗后,明显感觉上颈部疼痛和僵硬不适,以及活动受限都大大的缓解。(2)消除炎症。通过对相对应肌肉进行密集型取穴进针:一方面松解被炎性介质变性的细胞因子所压迫的神经、血管,使其得到通利,恢复局部循环;另一方面阻断炎性刺激对神经末梢的传导,并增强机体的抗氧化功能,保护相应的细胞因子免受侵犯,最终消除颈部软组织无菌性炎症,有效改善枕下肌群综合征患者头晕、放射痛、睡眠障碍等相关不适。(3)激活肌肉软组织损伤的修复机制。人体肌肉等软组织中存在着大量中等径骨架纤维蛋白,即结蛋白和波形蛋白。这两种纤维蛋白在维持肌肉形态,调控肌细胞的分化、修复并再生受损肌纤维组织中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近几年研究发现内热针治疗对受损组织中的结蛋白和波形蛋白等其他纤维蛋白的表达均有显著的影响,能有效激活肌纤维组织的修复机制,促进受损肌肉软组织的修复,随着修复时间的延长,内热针治疗远期疗效更佳。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症状体征及各阶段VAS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且远期随访疗效均高于对照组(P<0.05),这提示内热针治疗枕下肌群综合征能有效缓解颈部肌肉痉挛,消除局部软组织无菌性炎症,促进损伤的肌肉软组织的修复,从而改善枕下肌群综合征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枕下肌群综合征治疗新方法。

----本文摘自《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2023年7月第4卷第13期

【免责声明】文章目的是提供一般的健康信息,不能代替任何个人的医学诊断和治疗。个人的医学问题,请向医生咨询与讨论。文章内的配图仅为示意图,且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640.gif

1670570419657900.jpg

微信图片_20221209094610.png

山东前沿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概况

温馨提示:点击下方图片查看详情。

1684982820228793.png

图片1_副本.png

100A_副本.png

100_副本.png

7140_副本.png

7240_副本.png

80B_副本.png

620_副本.png

ZAMT-IR1_副本.png

图片1_副本.png

微信截图_20221209164508.png


Copyright 2005-2019, Shandong Qianyan Medical Instrument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前沿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鲁ICP备14007146号-11578036291996593.png   20220307160206.png  鲁公网安备 37039002000468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鲁)-非经营性-2018-0330

未.jpg"和“前沿”为山东前沿医疗注册商标,未经许可不得擅自使用。

疼痛科医用臭氧治疗仪厂家-内热针治疗仪-冲击波治疗仪-内热针-山东前沿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